Wednesday, March 30, 2016

【国际】货币政策


自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欧美各国就接连实行了各种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来解决经济衰退的问题,包括把利率降低至接近0%的水平(如今已有国家把利率降低至负数)、为市场提供前瞻指引(forward guidance)以及实行量化宽松政策(QE)

这些年来,货币政策成了各国中央银行开出的主要药方。但货币政策是否真的那么有效呢?
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最近发布了一篇文章,内容是麦格劳·希尔金融(McGraw Hill Financial)的首席经济学家保罗·谢尔德(Paul Sheard)在主题为“2020年之前的全球经济:压力与前景”(The Global Economy by 2020: Pressures and Prospects)的研讨大会上提出的观点。

Paul Sheard观察到的三个现象

Paul Sheard指出,自从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三种现象:

一、货币政策成主角,财政政策没戏份

在危机发生之后,欧美各国似乎都把问题完全交给中央银行(central bank)解决。所以,当“传统”的货币政策都用尽了之后,中央银行才会实行负利率等“非传统”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是利用政府支出与税收来影响经济的政策。欧美各国不太愿意(或不太能够)利用财政政策的一大原因在于,随着人口老化及与社会保障有关的开支将增加,政府在财政方面将面对更大的挑战(所以不能乱花钱)。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并没有特别好

Paul Sheard表示,虽然美国经济的复苏状况看起来不错,失业率已跌至4.9%,但若将那些打零工或做兼职工作的人算在内,失业率仍为9.7%,高于危机发生前的低位(7.9%)。欧元区的失业率仍为10.5%。
此外,欧美各国的通货膨胀率(inflation)这些年来几乎都低于各中央银行设定的目标。

三、中央银行没有什么新想法

Paul Shead指出,按理说,在经济状况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中央银行的官员应该会积极地提出新概念。但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原因是中央银行必须令市场保持稳定,所以官员们的想法会较为保守,难有创见。


货币政策的局限

Paul Sheard说,货币政策有其局限,这是用逻辑思考便能得知的事情,无论是决策者还是所谓的专家都应该知道。

当人们只想减少债务时,又怎么会借更多?

其原理就像日夜交替一样。金融危机会发生,原因在于信贷活动令资产价格不断上涨,在泡沫爆破之后,整个经济势必会持续地“去杠杆(deleveraging)”,也就是减少债务。货币政策的目的是鼓励私人界借钱,可是大家都不想借钱,货币政策自然难以带来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并刺激经济增长。


《经济学人》:政府要更果敢

财经杂志《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在今年2月刊登的专题文章中就指出,随着货币政策的局限日益显见,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structural reform)就显得更加重要。长期、数额庞大的政府支出(public spending),将能令私人企业更具信心,并相信市场的需求将会增加、经济将持续复苏。

《经济学人》表示,中央银行已经做了它们该做的事情了,反倒是政府必须更加果敢。

世界到底正常吗?

美国逐步令其货币政策“归于正常(normalization)”,中国的经济步入了所谓的“新常态”,欧洲和日本的货币政策则“不太正常”。投资者要在这样的世界中获利,就要密切关注各国采取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及资金的动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没事无聊

跨别2年,终于让我用回这个blogger,其实也是没有再log in了。 现在那么多社交app, 应该也没有人会来看blog的了。。 今天就突发其想,就想看看自己以前的资料。。 怎么知道还能edit?? 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block我,我又没有放广告赚钱。 就纯属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