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20, 2013

房產屋語.公共空間 該分給車還是人

當我們從這座城市的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時,經常會看見行人讓路給交通工具,並且在交通繁忙的路段中穿梭。
 由于城市規劃優先側重交通工具,對城市居民而言,步行變得非常危險。
 根據大馬汽車公會(MAA)數據,我國在2011年登記的新車達60萬123輛,截至2012年9月上路的新車則有45萬8447輛。為了容納更多車輛,我們道路越拓越寬,高速公路也不斷擴大。
 不幸的是,逐步縮小和減少的行人道和公共空間卻沒有同等待遇。
 國內汽車數量的驚人增長,不可能在短期內有任何改變,這現象卻讓我不斷思量,究竟我們的公共空間應該分配給汽車還是人民?因為擴大道路,事實上只讓車子更開心,卻非人民。

缺少居住魅力
 當一座城市的空間都讓路給交通工具專用時,人們和彼此見面及溝通的機會相應減少,這座城市繼而變得越來越缺少讓人居住的魅力。這等同削弱城市居民的歸屬感,與把吉隆坡打造成世界級城市的努力自相矛盾。
 早前在吉隆坡舉辦的第4屆2012年世界級永續城市大會(WCSC),來自丹麥的著名建築師楊蓋爾博士(Dr. Jan Gehl)認為,關懷城市居民乃是達致更生動、安全、永續及健康城市的重要關鍵。
 在這情況下,重要的是為城市居民創造步行、交流、溝通和互動的空間,讓他們融入城市生活。
 舉例說,丹麥的哥本哈根市政局在過去25年來,每年減少3%的駕駛通道和泊車空間,以鼓勵人們步行和騎腳踏車。在2008年,數據顯示騎腳踏車佔工作一族和學生使用的通勤方式多達37%。
 丹麥的騎腳踏車文化早已根深柢固,就連丹麥王儲菲德烈(Danish Crown Prince),也以腳踏車載送孩子到托兒所。
 英國布萊頓(Brighton)的新路(New Road)在2007年,從交通街道轉變成以行人為主的街道,這項努力使行人的流量增加62%,活動數量更暴漲6倍。
 哥本哈根和布萊頓新路的經驗,正是人民使用城市空間來提倡健康和友善環境的例子。

有大衣櫥買更多衣服
 另廂,建造更多道路或擴大道路,相等于邀人購買和駕駛更多的車子,這就像是我們若有了更大的衣櫥,會購買更多衣服的道理一樣。提供更多道路和泊車空間,以舒緩交通阻塞的作法,只會加劇交通阻塞。
 除了對城市交通的負面衝擊,路上的交通工具更是全球各大城市空氣污染的罪魁禍首之一。
 《紐約時報》早前報導,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員發現,印度的空氣是全球最不健康的,路上的交通工具更“貢獻”新德里的空氣污染多達25%。
 隨著我們展開一系列的環保措施,讓我們的環境和世界更適合居住,想像一下若路上的交通工具能驟降,那環保的努力將事半功倍。
 在汽車使用課題上,我們非但不能損害自己的環境和健康,一旦石油儲存開始耗盡后,我們恐怕也無法承擔日益飆漲的燃油成本。
 若我們能減少使用私人轎車,政府去年撥出的170億令吉燃油補貼便能顯著降低,然后使用在其他更具價值的領域,例如教育和社會計劃。

冀路況改為車子當心
 再者,根據2009/2010年的家庭開銷調查,我國家庭每月花在燃油產品的開銷達9%。這個重要的數據顯示,汽車使用也衝擊我國創造高收入和永續社會所作出的努力。
 現在,儘管車子是許多城市居民出門的主要和唯一交通方式,但隨著路上的車子愈來愈多、道路愈加堵塞。此交通模式的效益已甚受質疑,更遑論車子所帶來的環境與社會衝擊。
 我們應該推行特定措施,以減少大眾使用私人轎車,讓城市人生活得更快樂,我也會在下一篇文章探討有關措施的可能性。
 城市應該為人們而建,因為一座城市的最大魅力在于人們本身。
 我殷切盼望有朝一日人們可以自由自在走在行人道、在戶外咖啡館和朋友會面、參與街道嘉年華、城市從充滿煙霧的空間蛻變成擁有健康氣息的環境,並且從“行人當心”的路況改為“車子當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没事无聊

跨别2年,终于让我用回这个blogger,其实也是没有再log in了。 现在那么多社交app, 应该也没有人会来看blog的了。。 今天就突发其想,就想看看自己以前的资料。。 怎么知道还能edit?? 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block我,我又没有放广告赚钱。 就纯属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