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8, 2013

【记】草根成功法则3

强者典范:王永庆

  台塑集团是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200810月逝世的创办人王永庆,是台湾首富,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工业之父"

  王永庆祖籍福建,父亲是个茶农,早年生活艰辛。因家境贫穷,很晚才有机会读书,15岁小学毕业后就终止了学业,到小店里做学徒,赚钱养家。16岁的时候,靠着父亲向别人借来的200元钱,他来到嘉义开了一家小米店,做起了小本生意。

  当时的嘉义面积不大,居民也不多,却已有30来家米店,已经是僧多粥少,竞争激烈。当时仅有借来的200元钱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晚,规模小,位置差,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自然是门可罗雀,生意很冷清。

  面对这样的困境,年少的王永庆没有抱怨,而是更加努力。为了有生意,王永庆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但是,没有几个人会买一个陌生的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因此,经常是一天奔波下来,人累得够呛,背着的米却没有减少。

  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一直在思考。

  那时候的台湾,农业、加工业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都处于低级水平,米里掺杂不少杂物。在做饭之前,要淘好几次米,费很多时间去挑出杂物,很不方便。王永庆从这个大家习以为常又抱怨不断的缺陷中找到了切入点。每次进货之后,他不是原样卖出,而是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稻草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说出了人类社会的一个朴实的道理。大家都不笨,买的东西是怎么样的,心知肚明。因此,一段时间之后,买过他们的米的都知道,王永庆店里卖的米更好,没有什么杂物,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继续在小生意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到店里来买米,自己拿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很不方便。当时很多家庭的年轻人忙着务工,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老年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实属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上门,也不是简单地送到顾客家里了事,还帮顾客把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会先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为存放过久而变质,顾客的利益和健康不会受到影响。因为这样精细的服务,很多顾客深受感动,王永庆的米店也赢得了更多的顾客。


  更细心的是,王永庆在给新顾客送米上门的过程中,会用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以及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分析估计出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到米缸快空的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顾客家里。

  凭着精细、务实的服务,王永庆米店的美名很快传遍嘉义。因此,他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顾客越来越多,销量越来越大。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扩张了生意,在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1954年,他创办了台塑公司。50年后,发展成为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台塑集团,员工7万多人,资产总额约1.5万亿新台币。他也赢得了"台湾经营之神""台湾工业之父""世界塑胶大王"等尊称。

  商界巨人王永庆,一位积极追求、积极应对挑战的强者。在艰难困苦面前不断思考和行动,一步一步、稳健快速地向前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没事无聊

跨别2年,终于让我用回这个blogger,其实也是没有再log in了。 现在那么多社交app, 应该也没有人会来看blog的了。。 今天就突发其想,就想看看自己以前的资料。。 怎么知道还能edit?? 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block我,我又没有放广告赚钱。 就纯属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