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15, 2015

【理】为何投资者会这么做




近年來,行為金融學開始被廣泛運用來解釋股市內的金融 異常現象。這些異常現象無法透過傳統的金融學理論來 解決,譬如市場有效性理論聽起來太過於理論化,我們不能忽 略了解投資者心理因素的需要,因為這一元素在股市中起著非 常關鍵的作用。

何謂行為金融學?
行為金融學是一門從心理角度研究金融行為的學科。過去 多年來,市場心理學家們發現有兩大情緒主導著投資者的風險 承擔行為,那就是希望和恐懼。有幾個關鍵的行為概念,可以 協助我們了解到,為何有些人在面對投資抉擇時,往往采取特 定的行為。我們在這裏將會討論四種概念:


•後悔理論(Regret theory)
後悔,一個任何人都可以明白的簡單理論,反映出一個人 在面對本身作出的錯誤決策時,所表達的一種情緒。那是當一 個人覺得自己必須為錯誤負責時,那一種“痛”的感覺。當你 回顧自己的過往的投資歷史,嘗試回憶一下,你錯失一個減損 機會,或進場購買股票的良機,而你本身知道這是買入股票的 最佳時機。當你沒有買入的股票,在之後出現股價大漲走勢, 你有何感受。這種情緒經常嵌入某些人的腦海裏,成為日後行動和決策的規範。

其結果是,大部分投資者把這種情緒變成一 種習慣,逃避脫售一支蒙受虧損的股票,並期待股價最終會回 彈。這一切行為都是後悔的感覺。他們寧可承擔紙上虧損,也 不願承認自己犯了錯誤。在一些個案裏,當那些糟糕的決定是 由財務顧問建議的,投資者往往怪罪於財務顧問,來逃避後 悔。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 
展望理論是由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和阿摩司•特沃斯基(Amos Tversky)(1979 年)提出,這一理論解釋,“我們存在一種非理性的趨向,在 獲利時不太願意冒險,虧損時卻變成冒險家”。卡內曼和特沃 斯基發現,當一個人面臨在接受一個確定的損失和嘗試一個翻 身機會,這兩者之間做出抉擇時,絕大多數的人會選擇後者。 這種現象被稱為“損失厭惡性”(loss aversion),基本意思 是,在一般情況下,人們討厭損失。因此,當面對損失的情況 時,人們將會變成冒險家。他們情願嘗試一個翻身的機會,即 便這個規避損失的機會只有一線希望。

另一方面,當出現一個確定獲利的情況時,人們一般上變 得厭惡風險。這類型的投資者趨向於將他們所購買的股票,與 原本付出的價格對比,來保障自己。他們只有在確保無盈虧的 情況下,才會結束投資部位。這類投資者往往持有蒙虧的股票 太久了,最終證明對他們不利。




•錨定(Anchoring) 
這是一種行為現象,反映出人們趨向於用過去來推斷未來,著重於最近發生過的事。當公司發布新的消息時,分析師 往往因為錨定效應,而無法及時調整他們對相關公司的盈利預 測,以便法映出最新資訊。其結果是,當正面消息帶來更多正 面效應時,對他們帶來一些驚喜,反之亦然。

以上所討論的是投資者時常經歷的幾種常見行為現象,值得投資者去了解。在理解了投資者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後,你 可以從中學習承認錯誤,並且避免犯下這樣的錯誤。從其他投 資者身上學習錯誤,分析他們如何思考和思考什么,能夠讓你 成為市場的大贏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没事无聊

跨别2年,终于让我用回这个blogger,其实也是没有再log in了。 现在那么多社交app, 应该也没有人会来看blog的了。。 今天就突发其想,就想看看自己以前的资料。。 怎么知道还能edit?? 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block我,我又没有放广告赚钱。 就纯属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