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50%, 22%, 86%。成功食品(Berjaya Food)自2011年上市以来,一直取得双位数的升幅。
公司已经连续4年取得超过20%的升幅。
这肯定令人另眼相看。但在其股价翻了4倍以后,可能有些投资者会觉得它的股价太昂贵,是真的很贵,又或者是投资者会再次错失机会呢?
咖啡连锁店的市场领导者
当作出投资决定时,估值固然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但明白公司的竞争优势也同等重要,因为长期而言,带来收益回报的动力是经营一个高质素的业务。
成功食品在2011年3月8日上市,它的“经济护城河”是在2014年中建成,即当它购入了在成功星巴克咖啡公司(Berjaya Starbucks Coffee Company)的余下50%股权时,因为这项收购让成功食品完全控制星巴克在马来西亚的咖啡连锁点及零售商店的发展及运作。这个控制权在2039年届 满。
在拥有星巴克于马来西亚的175个咖啡连锁店后,成功食品基本上成为了马来西亚咖啡连锁店领域的市场领导者,占了市场的38%份额。它的两大竞争对 手麦咖啡(McCafe)及香啡缤(Coffee Bean & Tea Leaf)分别占了市场的17%及14%份额。
巩固消费群
为了进一步确立其市场领导地位,成功食品在2011年推出星巴克卡。这张预付卡让顾客可以在星巴克咖啡连锁店购物时获得额外优惠,从而令客户对星巴克的忠诚度提高及会增加消费次数。
兴业银行(RHB)在去年11月19日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公司售出多达160万张星巴克卡,而星巴克在FY14接近一半的交易是用预付卡支付,比FY13的39%使用率为高。
为确保忠诚计划继续大受欢迎,公司在2014年6月推出了手机应用程式,让顾客在付款时可以利用智能手机下载的程式在柜台的扫描器付款。
建立有利可图的组合
自上市后,成功食品一直努力建立起它在马来西亚的第一个品牌 – KRR连锁烧鸡店(Kenny Rogers Roaster)。它不单只提供更多种类的食品供选择,也把业务版图扩大及从区域增长中抓住增长商机。
在2012年及2014年,公司把业务扩展至印尼及柬埔寨。在300万令吉的投资下,公司在印尼一家经营KRR烧鸡合资店拥有51%股权,并在柬埔寨成功烧鸡店拥有70%股权。成功食品也在2012年买入豆乐食品(Jollibean Foods)。
目前,成功食品在6个品牌下,经营超过300个食品及饮品店。这些品牌分别为KRR连锁烧鸡、星巴克、豆乐食品、咖啡巷(Kopi Alley)、 寿司店Sushi Deli及日式饺子DanGo,而其所覆盖的地域主要包括马来西亚、印尼及新加坡。
表现强劲
成功食品向海外市场发展的策略为其带来成效。它现在不需要完全依赖国内市场,因为其FY14的收入,大约35%是来自海外市场。
从以下图表可以看到,其收入及净利纷纷走高。在过去的5个财政年度里,收入及净利分别以25.6%及26.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
随着成功星巴克咖啡公司现在成为了其全资子公司,合并后所带来的效益十分显著。在截至2015年1月31日的9个月里,其业绩已高出上个财政年度许多。鉴于收购是在2Q15完成,因此,整体效应在FY16才可以看到。
收入及净利上升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 蓝色为收入(百万令吉);红色为净利(百万令吉);
为报答股东,平均而言,公司一直把其净利大约50%派作股息,这个派息率比公司宣布的派息政策还要高(0.4)。
但公司并不是一帆风顺。从其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到,由于公司积极扩张,它从FY12的净现金状况变为目前的净负债状况。此外,从营运而来的净现金流不足以覆盖所需的资本开支,导致FY14出现负自由现金流的情况。
话虽如此,公司的利息覆盖率为4倍,表示其融资成本还未有到达难以承担的程度。只要公司继续获得强劲的营运现金流,成功食品最终可以逆转目前的情况,并继续其可持续扩张之路。
业务不断增长
为维持增长, 公司计划继续在所有市场开设更多分店。本年迄今,公司总共添加了16家店铺。
星巴克的重点扩张是在外卖车道服务及独立店,这将可以减低营运开支,尤其是租金,让其毛利可以扩阔。此外,在马来西亚分销星巴克咖啡快速消费品的许可让其可以添加额外的收入来源。
公司也可以透过母公司成功集团(Berjaya Corporation)的支援来取得增长。成功集团拥有KRR烧鸡品牌的全球经营权。它也在马来西亚拥多个知名饮食品牌的特许经营权,包括汉堡快餐连锁 店Wendy’s、 Krispy Kreme甜甜圈大型连锁店及 Papa John’s 比萨店。
逆风
成功食品面对的主要风险包括消费开支放缓,加上剧烈竞争及成本波动。
由于政府的补贴减少及即将实施的销售税(GST)会令人民的生活费用加重,因此,随意消费在短期内将会受到影响。
马来西亚人通常只会把三分之一的收入花在食品及非酒精饮品,而饮食业的竞争越来越大,成功食品的营业额可能会受压。
还有就是原材料成本的波动。虽然公司正努力控制成本,但销售成本的波动可能会影响其盈利。鉴于其采购主要是以美元支付,而美元正处于升势中,其所带来的负面冲击可能会更大。
鉴于上述种种因素,投资者必须对公司的潜在动力,以至公司的发展计划是否在目前阶段进行有更多了解,因消费者可能会随着消费税的到来而减少某方面的消费。
公司已经连续4年取得超过20%的升幅。
这肯定令人另眼相看。但在其股价翻了4倍以后,可能有些投资者会觉得它的股价太昂贵,是真的很贵,又或者是投资者会再次错失机会呢?
咖啡连锁店的市场领导者
当作出投资决定时,估值固然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但明白公司的竞争优势也同等重要,因为长期而言,带来收益回报的动力是经营一个高质素的业务。
成功食品在2011年3月8日上市,它的“经济护城河”是在2014年中建成,即当它购入了在成功星巴克咖啡公司(Berjaya Starbucks Coffee Company)的余下50%股权时,因为这项收购让成功食品完全控制星巴克在马来西亚的咖啡连锁点及零售商店的发展及运作。这个控制权在2039年届 满。
在拥有星巴克于马来西亚的175个咖啡连锁店后,成功食品基本上成为了马来西亚咖啡连锁店领域的市场领导者,占了市场的38%份额。它的两大竞争对 手麦咖啡(McCafe)及香啡缤(Coffee Bean & Tea Leaf)分别占了市场的17%及14%份额。
巩固消费群
为了进一步确立其市场领导地位,成功食品在2011年推出星巴克卡。这张预付卡让顾客可以在星巴克咖啡连锁店购物时获得额外优惠,从而令客户对星巴克的忠诚度提高及会增加消费次数。
兴业银行(RHB)在去年11月19日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公司售出多达160万张星巴克卡,而星巴克在FY14接近一半的交易是用预付卡支付,比FY13的39%使用率为高。
为确保忠诚计划继续大受欢迎,公司在2014年6月推出了手机应用程式,让顾客在付款时可以利用智能手机下载的程式在柜台的扫描器付款。
建立有利可图的组合
自上市后,成功食品一直努力建立起它在马来西亚的第一个品牌 – KRR连锁烧鸡店(Kenny Rogers Roaster)。它不单只提供更多种类的食品供选择,也把业务版图扩大及从区域增长中抓住增长商机。
在2012年及2014年,公司把业务扩展至印尼及柬埔寨。在300万令吉的投资下,公司在印尼一家经营KRR烧鸡合资店拥有51%股权,并在柬埔寨成功烧鸡店拥有70%股权。成功食品也在2012年买入豆乐食品(Jollibean Foods)。
目前,成功食品在6个品牌下,经营超过300个食品及饮品店。这些品牌分别为KRR连锁烧鸡、星巴克、豆乐食品、咖啡巷(Kopi Alley)、 寿司店Sushi Deli及日式饺子DanGo,而其所覆盖的地域主要包括马来西亚、印尼及新加坡。
表现强劲
成功食品向海外市场发展的策略为其带来成效。它现在不需要完全依赖国内市场,因为其FY14的收入,大约35%是来自海外市场。
从以下图表可以看到,其收入及净利纷纷走高。在过去的5个财政年度里,收入及净利分别以25.6%及26.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
随着成功星巴克咖啡公司现在成为了其全资子公司,合并后所带来的效益十分显著。在截至2015年1月31日的9个月里,其业绩已高出上个财政年度许多。鉴于收购是在2Q15完成,因此,整体效应在FY16才可以看到。
收入及净利上升
9M15业绩包括与投资相关的1亿6,030万令吉 收入
但公司并不是一帆风顺。从其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到,由于公司积极扩张,它从FY12的净现金状况变为目前的净负债状况。此外,从营运而来的净现金流不足以覆盖所需的资本开支,导致FY14出现负自由现金流的情况。
话虽如此,公司的利息覆盖率为4倍,表示其融资成本还未有到达难以承担的程度。只要公司继续获得强劲的营运现金流,成功食品最终可以逆转目前的情况,并继续其可持续扩张之路。
业务不断增长
为维持增长, 公司计划继续在所有市场开设更多分店。本年迄今,公司总共添加了16家店铺。
星巴克的重点扩张是在外卖车道服务及独立店,这将可以减低营运开支,尤其是租金,让其毛利可以扩阔。此外,在马来西亚分销星巴克咖啡快速消费品的许可让其可以添加额外的收入来源。
公司也可以透过母公司成功集团(Berjaya Corporation)的支援来取得增长。成功集团拥有KRR烧鸡品牌的全球经营权。它也在马来西亚拥多个知名饮食品牌的特许经营权,包括汉堡快餐连锁 店Wendy’s、 Krispy Kreme甜甜圈大型连锁店及 Papa John’s 比萨店。
逆风
成功食品面对的主要风险包括消费开支放缓,加上剧烈竞争及成本波动。
由于政府的补贴减少及即将实施的销售税(GST)会令人民的生活费用加重,因此,随意消费在短期内将会受到影响。
马来西亚人通常只会把三分之一的收入花在食品及非酒精饮品,而饮食业的竞争越来越大,成功食品的营业额可能会受压。
还有就是原材料成本的波动。虽然公司正努力控制成本,但销售成本的波动可能会影响其盈利。鉴于其采购主要是以美元支付,而美元正处于升势中,其所带来的负面冲击可能会更大。
鉴于上述种种因素,投资者必须对公司的潜在动力,以至公司的发展计划是否在目前阶段进行有更多了解,因消费者可能会随着消费税的到来而减少某方面的消费。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