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风险很高,不适合我”
“投资?回酬有保障的吗?”
“投资?很多人都说赚不了钱反而亏钱。”
“投资?被骗过了,不会再想啦。”
对于大多数人,讲到投资就会联想到风险,然后就是不安全。
没错,投资是带有风险的。但是,如果你把钱收在家里,或存在银行,也是有风险的。
物价上涨财富贬值
先说说为何存在家或银行户头内的钱也有风险。存放在这类金融工具的钱面对的头号风险就称为通货膨胀风险(inflation risk)。
简单来说,今天的10令吉可以买到一件物品,而在一年后则可能需要11令吉才可以买到。
普遍上人们会说物品价格涨了10%,其实是通货膨胀把一年前的10令吉“缩小”了,一年后的10令吉只有9令吉的价值,因此需要11令吉才可以买到同样的物品,这就是通胀风险对我们资本的破坏能力。
保不住钱的价值
换句话说,想要与它抵抗就必须拥有最少10%的回酬或收益才能够“打和”,想要取得领先就必须有高过10%收益才有机会了。
若我们只是把辛苦赚回来的钱存在储蓄户头,或者收在家里,这钱只会被通胀风险继续摧毁,到最后我们会发现生活费飙涨,其实,这完全只因钱在贬值。
所以,决定把钱存在银行其实是把钱收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但是保着的只是钱,钱的价值却保不住。
这,是否就是你可以做的最好决定呢?你觉得一名有智慧的人会选择前者还是后者呢?
根据国家银行公布的2014年3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为3.5%,而大部分银行定期存款的利率为3%,因此实际收益只是3%-3.5%=-0.5%。
换句话说,每存入1000令吉,没错,一年后是可以取回1030令吉,只是这1030令吉实际上只等于995令吉的价值而已。
因此,是赚了钱还是亏了钱?
虽是如此,站在财务管理的角度,把钱存在银行还是有它的好。
这笔钱主要的用意是应对紧急事故的钱。
放在定期户口,至少会有利息,好过收在家;毕竟,紧急事故不是常有的。
72法则
金融学界的人都会对72法则感到熟悉,根据72法则,若我们想计算需要多少年才可以让财富增倍,那么只需简单的计算就可得知:
财富增倍时间(以年分计算)=72/收益率
因此,如果我进行一项投资是可以取得每年10%的收益率,那么我的资本就会在7.2年增倍(前提是在这7.2年内收益率保持每年10%)。
同样的,如果通胀率为6%,财富就会在12年后就缩水价值减半。
若通胀率只有4%,那么财富价值减半的时间则是18年。
在实行了消费税后,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日常的消费将会提高,这也导致我们可以存钱的能力相对下降,同时这也将提高通货膨胀对财富的摧毁魔力。
相信在消费税开跑前通货膨胀率早就不止官方宣布的消费者价格指数的2至3%而已了。
通货膨胀静悄悄地在生活中埋伏我们,它带走的不止我们财务自由路的云彩,更是我们辛辛苦苦存下来的钱财!
通胀摧残财富价值
通货膨胀对财富的破坏力是不容忽视的。
这个风险最危险的就是它是静悄悄的,在我们不知觉的情形中偷偷破坏我们财富的价值,而我们虽然觉得有些不妥,但就不能够清楚的道明是什么问题,就唯有每一年都觉得东西又起价了。
然后逐渐地习以为常,到最后我们只是知道会一直钱不够用,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了。
有一位客户计划把他一所房地产卖掉,以获得200万令吉的退休资本,然后把这钱存放在银行一个4%年利的定期存款以便可以“吃利息”。
这样子他还可以留下一笔可观的遗产给下一代,同时还可以选择把部分捐献给慈善机构为下一代造福呢!
利息“不够吃”
今天的200万令吉,如果通胀率是6%的话,那么每12年这笔财富的价值就会减半,那么从这笔财富所赚回来的利息的价值也一样会减半了不是吗?
简单解说,今天需要10令吉吃一餐,12年后,如果拿着10令吉要买同样的食物我是买不到的,原因就是这10令吉其实在当时的价值就等于那时候的5令吉而已。
再想想,为什么我们会听长辈们说从前吃一碗面只需要五仙,可是现时却连5令吉都吃不到一碗面,是不是有点相似呢?
说回那位以为自己做好规划的客户,假设它可以找到方法以减半的价值维持生活,那么到最后,24年后若他归西后,当他的下一代继承这笔遗产的时候,其实这笔遗产的价值只有他今天所以为的四分之一而已,这利息肯定是“不够吃”呀!
主动学习理财
除了主动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财富其实我们也没有太多的选择,毕竟最重要的始终还不是一个月赚多少钱,而是能把多少钱存下来,因存不下来的钱,就不会是自己的钱。
或者,下一次当你抗拒或害怕为自己走出把钱存在银行这个舒服的圈圈时,停下来,想一想通货膨胀可以对你的财富做出什么程度的破坏,然后再做一个明智的决定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