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31, 2016

【理】你能捉准进场的时机吗


许多投资者在考虑买入一只股票时,都会想要找到一个所谓的“最佳进场时机”,因为这样才能取得较多回报。但许多投资专家都已指出,任何人都无法确知该在何时进场,除非你能掌握到所谓的“内幕消息”。

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我们不可能知道市场上其他人的想法。

股市70%的时间都上涨

理财节目的主持人Joe Saul-Sehy指出,人们无需尝试去“捕捉时机”,因为统计数据显示,股市在近70%的日子里都是上涨的。这从全球经济在过去几百年来持续增长,就能够判断出来。

所以,尝试“捕捉时机”,反而会错失机会——因为在你盘算该在何时进场时,股市都在上扬。

应注重内在价值

而且,从价值投资(value investing)的角度来看,投资者只要做足了功课,觉得一家公司的基本面良好,值得投资,就可以考虑买入,而不需要尝试找出所谓的最佳进场时机。

投资者应该拿公司的股价与其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比较,而非与其之前的股价比较。这才是价值投资的原则。


如果我们能够捉准进场和离场的时机(market timing),不就能够取得丰厚的回报吗?

决定投资回报高低的三个因素

香港财经专栏作家黄元山在其著作《FQ思维:投资其实很简单》中指出,决定投资回报高低的三个因素为:

一、资产分配(asset allocation)

二、入市时机(market timing)

三、选股(stock picking)


他曾访问过一些投资新手,以了解他们认为在以上三个因素当中,哪一个最为重要。结果,有99%的人认为是:入市时机。


黄元山指出,在这三者之中,最重要的其实是“资产分配”,而入市时机并非决定投资回报的重点。

他引述了巴菲特说过的一句话:“我从来没有见过能够预测股市升跌的人。”

所以,除非你是神算,否则你肯定无法知道该在什么时候买入某只股票、持守多久、该在何时卖出。

但是,为什么许多投资者还是一直在尝试“捕捉时机”呢?




事后孔明很容易

其中一个原因是,事后孔明很容易,在股市上涨或下跌之后,我们都能找出原因,然后说:“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寻,我一早就预料到了。”

事后孔明(hindsight bias)这种倾向会令人以为自己懂得很多,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

比方说,在知道了金价上涨的原因后,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比较能够预测它们未来的走势呢?

“I will survive!”

另一个原因在于,我们往往会认为自己会是幸运儿。股市中似乎有许多人都能看准时机进场,买对股票,然后大赚一笔。

“既然有那么多成功的例子,我肯定也行吧?”

这种倾向叫作“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意即我们在看到了许多成功的例子之后,容易高估自己的成功机会。

但你想想,媒体会报导“某某人无法看准时机,结果亏了多少钱”这样的新闻吗?



克服方法

要克服“事后孔明”的倾向,投资者可以把自己的种种预测记录下来,然后与实际情况做比较,从而了解自己的判断是否准确。

要克服“幸存者偏差”,就要逆向思考,当你认为自己能成功时,应尝试找出反例,看看多少人曾因为做出类似的决定、采取相同的行动而失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没事无聊

跨别2年,终于让我用回这个blogger,其实也是没有再log in了。 现在那么多社交app, 应该也没有人会来看blog的了。。 今天就突发其想,就想看看自己以前的资料。。 怎么知道还能edit?? 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block我,我又没有放广告赚钱。 就纯属个人...